生活在乡村的人不会写诗,有诗也都写在了土地里,那些柳树,一个个拙厚朴实而又鲜活灵动,既不含色欲的妄想,也没有欺世盗名的堂皇掩饰,栽树就栽树,修枝就修枝,取材就取材,一切都是自然平常
乡村的房屋都是从土地挖出一锨土,抽出一桶水,和泥建成的,没有所谓的标志性建筑,那伫立村头的老柳树就成了人们归宿的象征,老远的时候就指指点点:“看到那棵树了吗?那就是我们家
”树老了,也就成了神,人们敬重它,缠上一块红布,搭起一座小庙,柳树也就从原野开始向灵魂生长,谁不需要灵魂?哪怕只是一个孩子!孩子的灵魂是肆意的玩闹,以最大的热情参与到自然中间,抓紧池塘边一根柔柔的柳枝,荡秋千般的晃来晃去,在人们的惊叫声里,他“嗖”的一声钻进水里,水面激起一片混浊的浪花
乡村的池塘总是混浊的,那些柳树的影子也就成了黑白的水墨画,乡村的人也就不会写出“曲江临池柳”的娇喘微微的句子,他们向往和土地融为一体,然后和所有土地上的灵魂融为一体,然后带着信仰过日子
清明节的时候,我们去上学,上学的路上,把柳树的枝条编织成一顶春天的帽圈,很是骄傲的带在头上,一边走一边唱:“清明不带柳,死了变成老花狗
”哈哈,变成狗多难看,四条腿,还吃屎,清明节百鬼走动,插柳带柳,像是获得了观世音蘸水柳枝的保护,来世还是会变成入形的,心安
所以,虽然我们穿着新衣服,头上打了摩丝,看起来很卫生,但只要揭开这一层漂亮美丽却又虚无的面纱,就能看见一个人真实的面目来
在卫生的下面,是各怀的心事,甚至是一颗丑陋肮脏的心灵
仔细想想,是我们离清洁的世界越来越远了
身居闹市,车躁人杂,声音千奇百怪,诱惑人的东西则太多太多
因此,要在这样一个物质丰富得要爆炸的年代里讲究卫生——换句简单的话说——就是做一个坦坦荡荡、毫无杂念的人,是多么的不易啊
纵然不期而遇的人很多,但留住来的人却极少
以是伙伴不在乎数目,而在乎品质
固然要先有数目,才会有品质
那一年夏天,要地震的传闻风一样刮过整个辽南的城市和乡村
几年前唐山大地震的余悸本来就隐藏在村子的旮旮旯旯,这时候趁机跳出来四下里飞蹿
整个村子几乎家家都搭起了防震棚,这些突然间长出的千奇百怪的新鲜植物,让孩子们的心里充满了奇妙的快乐
我奶奶在院子里的丝瓜架子上搭了几块塑料布,所以,我家的防震棚里就吊着许多大大小小的丝瓜,最大的一个,是留着要做种的,我奶把它用布条横着绑在棚顶上,这使它看上去非常苦恼,并且惹人发笑
正好那段时间我姨奶也从盘锦来了,她和我奶入夜就在防震棚里坐着唠喀
祖父却说什么也不肯到防震棚里来,他说,他宁死也要在自己的炕上睡个好觉
我奶奶就骂他满口胡说
最初的新奇过后,防震棚里其实又闷又热,地下铺的塑料布潮乎乎的,还有几只没捉干净的蚊子,在越来越深的夜里又吵又咬
我和我旁边的小南(或者是我姨奶带来的娟表姐?我记不清了)一直睡不着,就小声地说笑,被奶奶骂了几句
后来奶奶也睡着了,我和小南(娟表姐?)终于在棚子里呆不住,就悄悄溜到外面,在记忆里,这是惟一的一次,我在整个村庄沉睡之后,领受它的不为人知的一面:安宁,静美,四周是比水库里的水更深的黑
一抬眼我就可以看见,银白色的月光照亮的一小块乡村土路,它穿过路途和时光径直抵达;二十年后,我的纸页间透出莹莹月光
它几乎就像舞台上的追灯,只不过停住不动——它只肯照亮我们的身影以及记忆之中的一小片方向
几乎同时,我和我身后的同伴“啊”了一声,震慑、激动,但是又安宁得要命
在这个连小虫也深深睡去的夜里,一定有什么同时侵入了两个女孩的内心,将她们定格在平整的大月亮地里,却好像有点站不稳似的,有点摇摇晃晃,仿佛脚下踏着的是一片水光
两个女孩,一个(也许是)七岁,另一个,无论是小南还是娟表姐,都比我大上两岁
究竟是年龄还是别的什么,最终使我的记忆将她们混淆起来?可以肯定的是,一定有什么东西开始了它的旅行,在我们那一声情不自禁的“啊”之后,生命的某一部位开始了它的变更
这样一想,我觉得她应该是小南,她成入后选择的路径,正与我的幻想吻合
是的,她最终流离失所,轻率离弃做乡村小学教师的前夫,随一个比自己更年轻因而更不知轻重的男子私奔
在村人的眼里,她的罪孽点更多地落在对安逸生活的践踏和不知珍惜
但她却是我幻想而没有勇气成为的那一部分,就像我在一次次不可遏制的愤怒中从来没有摔碎过任何一样东西,我只是摔碎了我自己——我内心的爱欲和景致,反复的烧灼和碎裂
是怒气将我变成了一件劣质的瓷器
在一个初冬的深夜,我驾着摩托在城郊飞驰,渴望在突然之间将自己分崩离析
那一天,整个生活让我感到了深深的寒意,我听见风从我的骨头缝里嗖嗖地飞过去的声音
"可郡主说假如被中断就会用刀子寻短见
"